为什么央行要抑制中小银行抢购债券?
2024年4月11日,有传闻称央行要求部分中小银行"审慎投资长久期债券、不得参与超长债交易"。
央行在2024年7月1日宣布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以维护债券市场的稳健运行。这一举措旨在通过无固定期限、信用方式借入中长期国债,并根据市场情况持续借入并卖出国债。
2024年08月09日四家农商行在国债二级市场交易中涉嫌操纵市场价格、利益输送,受到指控。
最近一段时间央行不断控制市场对国债的需求,按理说市场抢购国债更有利于国债的发行,为什么央行要抑制呢?
央行如何控制债券需求?
央行一方面可以通过规章制度让部分金融不能参与买卖,另一方面通过从大型金融机构借入债券然后在市场售卖的方式控制债券价格。
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说明下:
借债券的意思:借入的动作代表看空价格,因为借了总是要还的,还的的时候肯定是越便宜越好。
交易对手:债券的发行方是政府,一级购买方主要是大型金融机构,所以央行找他们借。
卖债券的效果:央行借债券卖向市场,会从市场回收大量流动性,这时银行可吸收的存款变少、准备金变少、贷款能力下降,反过来又能削弱市场的流动性,导致债券的购买能力下降。增加供给+抑制需求,所以债券价格会下降。
为什么要让债券价格下降?
债券的价格如果持续上升,则代表其实际收益率在持续下降。如果未来利率上涨,则大量的存量债券都面临资产价格下跌的问题,这可能诱发金融风险。
长期国债实际收益率是一个国家资产定价的锚点,最重要的是维持稳定,而不是过高或者过低。
国债收益率持续走低则代表大量资金在买入国债,经济脱实向虚,实体经济发展出现了问题。
央行主动卖出债券,可以通过回收流动性的方式降低资产价格,但降低资产价格不是目的,而是通过持续降低的方式不断打压购买者的收益率(买得越早越吃亏,因为后面价格越来越低),从而抑制市场对债券的购买行为,让资金回到实业或者股市中。
从这里就可以看到,金融政策的持续性才是最重要的部分,利率高或者低可能都没有问题,持续性变高或者变低才是问题,剧烈的变动会对存量资产市场和定价产生影响,如果市场交易者有大量的杠杆,这种变化非常可能造成系统风险。
分析政策的影响时一定要使用动态的方式,比如单看央行卖债券肯定会引起债券收益率上升,按理说越涨越买才对,为什么金融机构不买了呢?原因就是不知道价格还会不会继续降:如果还会降那自己手里已经买的就会亏。所以卖债券最终的效果是对金融机构的买债行为产生了抑制。
为什么最近中小机构开始买债券?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涉及到最近半年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比较宽泛地说就是,货币供给增加但是可投资的项目太少,导致这部分资金涌入了债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