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资产"吃利息"(不需要高强度工作就可以获取一份稳定的现金流)是最好的工作,无论是有一份大额存款还是一套可以用于出租的房子都会极大地解决经济问题,同时可以将自己的注意力从赚工资转移到资产升值上来,完成从资产到思维层面的升级。
普通人缺少足够的初始资产,即使打工存钱也太缓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达不到"吃利息"的水平。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赚钱的速度追不上开销的速度,浪费掉 22-28 岁之间的几年自由时间之后,一生都不会再有完成资产积累、进阶到"吃利息"层级的机会。
从杠杆角度重新认知资产创造的方式
时间复利角度
- 定义:
- 人生总资产 = 总存款 = 总工资 + 存款利息;
- 当前资产 = 当前存款;
- 当前现金流 = 当期的工资 + 存款利息。
- 问题:
- 剩余工资很少且支出损耗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高,导致资产积累速度很慢;
- 资产收益率很差,因为初始工资很少,缺少动力提高认知去提升收益率;
- 资产积累过程过于漫长,即使存下了资产,自己年龄也很大了,资产积累也失去了消费的意义。
杠杆角度
- 定义:
- 人生总资产 = 当前资产;
- 当前资产 = 当前自有资产 X 杠杆倍数;
- 当前现金流 = 当前自有资产 X 杠杆倍数 X 收益率 - 杠杆成本。
- 问题:
- 时间复利的核心在于通过时间来实现资产在未来的升值,目的是在未来获得一笔较大的自有资产,每期现金流都要补充进这个机制中才能实现复利。杠杆资产的核心不在于未来积累出一个资产,而是在此时此刻塑造出一个较大的资产,并通过它获取收益、享受收益。举个例子,对于企业家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上市、在此时此刻一次性获取未来所有的收益。他们不需要单独计算一份利息的复利,因为未来的所有利息都已经折现到当前的资产中。当前的每一分努力都自带杠杆倍数。
- 资产不再仅限于工资,而是扩展到一切可以创造收入的东西;
- 杠杆倍数成为个人资产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时间不再是限制;
- 人的注意力被迫转移到当下,不寄希望于时间复利,而是每时每刻都要想着寻找最具性价比的解决方案。人的认知开始快速提高,认知、杠杆、资产的飞轮开始快速转动;
- 人时时刻刻都活在当下而非未来。这是生命和生活的真谛。
寻找杠杆
-
杠杆的定义:杠杆是能够对【资产】产生极大的放大效果的工具。
-
有哪些资产:
- 知识资产:专业知识,比如修车、绘画、音乐等等等等,都算;
- 金融资产:自有资金、房产、土地;
- 社会资产:人脉、劳动力、品牌等;
- 有哪些杠杆:
- 产品/技术工具:假如你有专业知识,可以通过构建互联网产品/写书/做课程/做专利的方式进行超低成本的复制,一份服务就变成了无数份;如果你有一个 idea,可以用 AI 迅速完成扩容和完善,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就可以变成熟和丰富。
- 金融工具:信贷工具可以将你的资产直接乘以一个倍数,让你瞬间获得一大笔可用的资产。政策工具,比如税收减免,也可能减少资产的损失,等价于放大资产。
- 劳动力组织工具:创建公司:让你可以使用资金撬动劳动力,对你的资金产生放大效应。 品牌/信誉:可以让你的劳动力成本更低,等价于放大。
杠杆的使用条件
- 杠杆有门槛:
- 同样的房贷工具,炒房客和普通居民使用起来的效果天差地别,这里面的区别一是认知水平,二是个人资源禀赋;
- 使用杠杆时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取最佳性价比工具,比如对于穷学生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构建产品,出卖知识服务。
- 杠杆有代价:
- 金融工具要付出利息,产品工具要付出时间,劳动力工具既需要付出时间也需要付出资金。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都要考虑到机会成本的客观存在。
- 杠杆有大小:付出的代价大小决定了杠杆的大小;杠杆越大代价越大、风险越大,使用杠杆量力而行。
容易混淆的概念
-
时间是杠杆吗::时间不是杠杆,因为单一的时间因素只会让资产贬值。同时也不能表述为“时间有复利效应”,应该说:在复利效应中时间是重要因素之一;
-
平台是杠杆吗: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大平台的确对一样的工作能力提供了更高的工资报酬,或者说个人能力通过大平台在市场上创造出了更大的生产力。对打工人来说,这算是一种杠杆,但倍数很低,弹性很差。
-
资金杠杆、代码杠杆:表述不够准确,杠杆是一种对资产有放大效应的工具,所以信贷工具是杠杆、互联网产品也是杠杆,但资金不是、代码不是,他们是构建杠杆的工具或者元素。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问自己几个问题
-
我的资产是什么?
-
我能使用的杠杆是什么?代价是什么?收益是什么?
-
我是否应该做一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