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1:投资方法是价值观的延伸

虽然很早就开始在股市上赔钱了,但直到2024年中,我才开始用心投入。如今将近一年,经过大起大落(2024年的924行情和2025年初的ds行情),差不多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风格,因此开这个系列,用做记录和学习。 我不知道要写多少个章节。可能是受工作习惯的影响,以前做事总喜欢先起一个框架,但这样还没开始写就先树立了一个令人望而却步的目标。所以这个系列我就不踏这个坑了,写到哪算哪。

投资需要价值观的指引

巴菲特和索罗斯最为人所知的是他们超绝的投资收益率,但对于他们本人来说,想向大众传达的、希望被继承的,却是他们的价值理念。 巴菲特一直坚持写《给股东的信》,索罗斯则写过《金融炼金术》,我们可以粗略比较一下他们的差异。

巴菲特

世界观:有序的可知论:世界在混沌中存在着不变的规律。他相信商业世界的基本法则是可以被理解和认知的,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是向上的。如同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他致力于发现商业世界中那些简单、持久的“引力法则”。

人生观:复利人生:追求简单、专注、正直的生活。他的人生哲学和投资哲学高度统一,即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在正确的道路上滚一个又长又湿的“雪球”。他强调耐心、纪律和延迟满足。

价值观:价值创造与股东利益:坚信投资的本质是分享一家伟大企业的长期价值创造。他视自己为企业的所有者,而非股票的交易者。他推崇诚实、守信的管理层,并以此作为投资的前提。

认识论:归纳法与安全边际:通过大量阅读和分析商业案例,归纳出“好生意、好管理、好价格”的框架。他强调“能力圈”,只投资于自己能完全理解的领域。其核心是,在对企业内在价值进行保守估算的基础上,留出足够的“安全边际”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方法论:企业所有权视角:像收购一家非上市公司一样去分析股票。他会深入研究企业的商业模式、护城河(无形资产、转换成本、网络效应、成本优势)、管理层能力和企业文化。他追求的是“确定性”。

交易策略:长期持有,低频交易:“我们最喜欢的持有期限是永远”。一旦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伟大的公司,他倾向于长期持有,享受企业成长带来的复利。他一生中真正做出重大决策的次数屈指可数。

名言:

  1. 规则一:永远不要亏钱。规则二:永远不要忘记规则一。
  2. 价格是你付出的,价值是你得到的。
  3. 我们最喜欢的持有期限是永远。
  4. 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
  5. 用公道的价格买下一家很棒的公司,远胜过用便宜的价格买下一家平庸的公司。

索罗斯

世界观:混沌的易错论:世界本质上是混沌和不可预测的。他深受哲学家卡尔·波普“证伪主义”的影响,认为人类所有的认知都存在天然的偏见和缺陷,市场永远不可能是完全有效的。

人生观:批判与生存:人生是一场不断试错和反思的求生之旅。他早年在纳粹和苏联体制下的经历,让他对体系的脆弱性和生存的重要性有深刻的体会。他的人生充满了对现有秩序的批判性思考和主动出击。

价值观:发现谬误与利用失衡:认为市场的价值在于其定价的“错误”。他并不关心一家公司是否“伟大”,而更关心市场的认知与现实之间是否存在巨大的鸿沟。他视自己为市场“纠错”机制的参与者,甚至催化剂。

认识论:反身性理论 (Reflexivity):这是他最核心的理论。他认为,市场参与者的看法(偏见)和市场的实际发展过程,两者之间存在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加强的动态反馈循环。价格不仅仅反映基本面,更会反过来影响和塑造基本面。例如,上涨的股价能帮助公司更容易地融资,从而改善其基本面,进一步推动股价上涨,形成“繁荣-萧条”的周期。

方法论:宏观全局视角:从全球政治、经济、货币政策等宏观因素入手,寻找可能导致市场剧烈波动的“拐点”。他构建一个关于市场未来走向的“假设”,然后在市场中验证。如果市场走势符合其假设,他会重仓出击;如果不对,他会迅速认错并离场。他追求的是“变化”。

交易策略:灵活多变,高频出击:采用多空策略,在股票、货币、商品等所有市场中寻找机会。他以在市场转折点进行大规模、高杠杆的“狙击”而闻名。他曾说:“我没有特定的投资风格,我不断改变风格以适应不同条件。”

名言:

  1. 重要的不是你判断对了还是错了,而是在你判断正确的时候赚了多少钱,在你判断错误的时候又赔了多少钱。
  2. 我富有,只因为我知道我什么时候错了。我基本上靠承认错误活下来。
  3. 市场普遍的看法总是错的。
  4. 一旦我们认识到不完美的理解是人类的常态,那么犯错就没什么好羞愧的,只有未能改正错误才是耻辱。
  5. 金融市场是不稳定的,所以人们需要有不同的情景设想……那种认为你可以预测未来的想法,与我看待市场的方式是相悖的。

“知行合一”的实例

巴菲特:

实例1:在1988年,巴菲特开始大量买入可口可乐。在他的世界观里,可口可乐是一个完美的“永恒价值”标的。它拥有强大的品牌护城河(无形资产),简单的商业模式(卖糖水),以及在全球范围内持续的、可预期的需求增长。他计算出公司的内在价值远高于当时的市场价格,存在巨大的安全边际。

他投入了超过10亿美元,占当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投资组合的近三分之一。这体现了他“一旦发现伟大的机会,就要下重注”的原则。此后,尽管市场历经多次波动,他从未动摇,长期持有至今,获得了惊人的回报。这完美诠释了他的“买入并持有伟大公司”的哲学。

实例2:巴菲特曾长期持有英国零售巨头乐购的股票,一度是其重要股东。最初,他认为乐购拥有强大的品牌、规模优势和客户忠诚度,符合他的“护城河”标准。

后来乐购面临着来自德国廉价超市Aldi和Lidl的激烈竞争,其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更糟糕的是,乐购在2014年爆出严重的财务造假丑闻,管理层为了粉饰业绩虚报了数亿英镑的利润。这个事件触及了巴菲特的两条核心原则:一是企业的“护城河”(定价权和市场地位)受到了永久性损害;二是管理层的诚信出现了严重问题,这是他绝对无法容忍的。他没有因为曾经看好就固执己见,或等待股价反弹,而是果断地清仓了乐购的股票,并为此承担了数亿美元的损失。

索罗斯:

实例1:索罗斯观察到,英国政府为了维持在“欧洲汇率体系(ERM)”中的地位,承诺将英镑维持在一个不切实际的高位。他认为,英国疲软的经济基本面无法支撑这个汇率,市场对英镑的“高估”是一种偏见。他构建了一个假设:英国政府最终将被迫放弃干预,让英镑贬值。这是一个典型的反身性循环:市场相信政府会干预 -> 维持高汇率 -> 经济基本面进一步恶化 -> 市场信心动摇 -> 抛售压力加大 -> 政府干预成本激增 -> 最终崩溃。

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带头建立了巨额的英镑空头头寸。当抛售压力达到顶峰时,他利用杠杆全力出击,加速了市场信心的崩溃。1992年9月16日(黑色星期三),英国政府最终宣布退出欧洲汇率体系,英镑暴跌。索罗斯在此次战役中大获全胜,利润超过10亿美元。他不仅预见了市场的失衡,更主动成为了催化市场走向其预判方向的力量。

实例2: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索罗斯认为俄罗斯的经济改革会成功,并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支持。基于这个宏观假设,他大量投资于俄罗斯的股市和国债。他甚至公开致信《金融时报》,建议俄罗斯卢布小幅贬值并建立货币局制度,试图影响事态发展。然而,他严重低估了俄罗斯内部政治的混乱和腐败的严重性。他的假设——“西方会拯救俄罗斯,俄罗斯会走向正轨”——被残酷的现实证伪了。1998年8月,俄罗斯政府宣布卢布贬值并暂停偿还外债,导致市场崩盘。

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在此次危机中损失惨重,据估计亏损高达20亿美元。他没有死守自己的“宏观叙事”,而是迅速认赔出局。对他而言,当市场走势与他的核心假设完全背离时,就证明他的整个“炼金术”实验失败了。坚持下去只会导致更大的灾难。他在后来的反思中承认,他被自己“希望看到”的景象误导了,误判了政治因素对经济的影响力。这次惨痛的失败,恰恰印证了他的核心哲学。他不是价值的守护者,而是趋势和假设的验证者。一旦验证失败,交易的前提就不复存在,必须立刻终止。他的纪律在于“纠错”的速度和决心,而不是“持有”的耐心。

我自己的投资感受

巴菲特和索罗斯,一位是发现价值的“农场主”,在时间的滋养下收获果实;另一位是利用混沌的“猎人”,在市场的波动中捕获猎物。他们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投资是一个百花齐放的领域,每个人的风格不同,但如果想长期稳定的赚钱,必须要有稳定的价值内核。

我时常问自己:房地产兴盛的过去、新能源兴起的现在、AI爆发的未来,我能知道赢家是谁吗?我不知道,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不知道。所以我不应该把大多数资源和精力投入其中去做赌博。

我曾经标榜自己是价值投资者,但当我看到一些公司飞速上涨,自己持有的标的纹丝不动的时候,我从坚信变成了质疑、否定,然后抛弃“价值投资”投入到短期交易的领域,撞得荤七素八。来来回回的打脸也有价值,那就是我知道我并没有做短期交易的天赋、我应该回到我擅长并且有兴趣有耐心的领域。

在学习价值投资的过程中,巴菲特、芒格、段永平、霍华德·马克思等人成了我追随的标杆,我对他们的认同远超投资这个狭窄的领域,拓展到了更深刻更有意义的课题:人生与生活。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重新配置我的人生资产:我的存款和我的职业生涯。我选择了辞职,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我自己身上;我选择长线投资,通过商业认知获取业务增长带来的收益,而不是追逐风口。这些调整让我每一天过得都充实、安稳。我并不担心丧失收入、入不敷出、人生坍塌这些问题,我知道我走的是一条最能发挥自己的长处的道路,在做自己这件事情上,没有人比我做得更好。

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希望在30岁的时候我能有所总结和领悟,关于投资认识论、方法论和交易策略,我还很稚嫩,但至少不会人云亦云冲动妄为了。

投资中蕴涵了人生的所有道理,会生活就会投资,反之亦然。我希望所有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这对于学习“如何生活”大有裨益。

作者:未来的哇咔咔
发布: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