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轨道之后(1)

上次发文是 5 月 1 日,过去了半个多月,本来是想争取一周发一篇,但我已经习惯了不给自己设置什么目标。对于一个不以内容为生的人来说,维持规律性的创作是非常难受的一件事,我向来对难受的事情敬而远之。没有难受,得以继续。 今天这篇是一篇碎碎念,充满了"偏见",但我很喜欢许知远的那句 slogan:带着偏见看世界。

我有三次非常内耗的经历:

  1. 2019 年我上大三,当时在准备考研,目标是复旦的国际政治。有一天我看着历史书里那些大人物的纵横捭阖突然有点反胃,不是心理是生理性反胃。我莫名地恐慌起来,因为我意识到一件事:我会死,就像那些大人物一样,我也会灰飞烟灭。莫名其妙,这不正常吗?这正常吗?如果我会死,我在干嘛呢,我读他们这些狗屁事迹干嘛呢?后来的事情就略过吧,总之我回家休息了两个月,正常回到了学校,也不考研了,去了一家私募基金开始实习。
  2. 2023 年 4 月,我已经在美团工作了快三年,相同的问题又出现了。我每天失眠,需要喝酒才能睡觉,好在我的酒量很小。但由于有上次的经验,我很快就给自己开了药方:离职。离职完干什么呢?不知道,先离职。于是我回家了,在家天天钓鱼,直到有一天,我不内耗了,正好有朋友介绍了一个机会,我到阿里继续工作。
  3. 2024 年 9 月,我感到工作无聊,还没到前两次的内耗程度,我果断离职了。

这三次内耗的诱发因素不太一样:第一次是意识到死亡的存在,这是每个人的必然,只不过早点晚点深点浅点;第二次是价值感的缺失,在社会分工的极度异化之下,个人找不到存在的意义;第三次是模模糊糊好像找到了方向,但是被现实捆绑,不舍得放弃不敢去探索。

我知道很多人都会有这些阶段,有些人走出来了,有些人永远走不出来。走出来走不出来,每个人的原因也不一样,这部分就不展开了。

根据我自己的内耗和解决历程,对于这些问题,我的药方是:找到自己的价值锚点、做热爱的事情、与社会产生链接。

我不想在这篇文章里把这些方面包含的内容一一罗列出来,但我会对照这些,带着偏见"批判"一下它们对立面的一些存在。

代价。

做投资的时候会面临各种三角矛盾,比如你想高频交易、高胜率,那你绝对拿不到高赔率,一通思考,瑟瑟缩缩不敢下手。热力学第二定律明说了这个道理:万事万物皆有代价,整体上不存在帕累托最优。

当你反应过来,去审视一下生活,就会发现自己做了许多重大的决定但没好好思考过代价:

  1. 一路竞争上大学;
  2. 找工作,体制稳定选体制,大厂钱多选大厂;
  3. 别人加班我也加,要更高的工资和绩效;
  4. 房子涨价我也买;
  5. 年纪差不多就结婚、生孩子。

"如果你没发现代价,那你就是代价。"

异化。

我在抖音关注了一个叫蔡雅奇的律师,他说基本所有的法官都不会判无罪、有非常多的法官即使知道公安办案流程不规范仍然会采信其证据驳回被告合理诉求。

我个人理解是,在一个体系之中,你自然就会被这个体系捆绑,如果你想要稳定、要在体系中上升,你就要主动地献祭自己的"个性""个人价值",和这个体系融为一体。法警殴打律师的新闻时有发生,他们不懂法吗?HR 和法务威胁员工司空见惯,他们不知道自己违法吗?

如果他们还清醒,他们内心会知道这是自己的"投名状"。如果已经异化了,甚至觉得自己就是"正义"。

在这个生态之上,是那些彻底异化的人,中间是交投名状的人,最下层是一帮自以为置身事外、只是挣口饭钱的跟随者。

所有的组织都会有这个问题,那些跟随者们,是应该主动献祭、被动献祭、主动离开、还是最后被动离开呢?

从某些方面上说,我并不喜欢张雪峰那种考试咨询师,他们就像教人炒股:对于高净值客户,他们可能会有一些独家指导,但是流传到公众手里的信息,都"过于正确"。让你买茅台有错吗?没错,但都去买的话你就是接盘侠。

而且,你认同茅台吗?你认同大厂吗?你认同体制吗?

"年幼的海鞘一旦找到居所就会吃掉自己的脑子。"

周期。

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体制内稳定呢?因为政权作为一个组织,它的生命周期往往超越了一个人的生命周期。历史上有个著名的幸福体制人:贺知章。出生于公元659年(刚过贞观之治)、考试时恰逢武则天改革招嫡系、工作在开元盛世、最后在安史之乱前驾鹤西游。

但即使是这么长的周期,能像贺知章这样幸运的人也很少,新中国已经有一代了:1960 年左右出生在城市降临工人阶级、1980 年左右上大学赶上改革、2020 年左右退休还能有人供养。

这样的完美人生,还有几代呢?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王朝之泽,几世?

投资有人买大盘,有人买行业,有人买个股。有人做长期,有人做中期,有人做短期、超短期。

你的人生假设有 80 年,25 年学习,15 年等死,中间 40 年怎么安排?

人生某些程度上也是一场交易。

我股票赚的第一笔钱是从美团上来的,当时也不懂,就是莫名相信,然后莫名其妙赚了钱。之后很长时间我对 MT 就有滤镜,结果也开始了无限亏钱的旅程。

人对确定性有狂热的信仰,会给自己编织理由让自己相信。也可以说,"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

"思维寄生虫"在长周期的事物上广泛地存在,他们以社会价值为自我价值、以社会思潮为自己的思考。由于长周期超越了他们的生命极限,所以他们到死都是正确的。就像那些投资百年企业的信仰者,他们赚到了钱并且给后世留下传奇,后人接踵而至,掉进去才发现是深渊巨坑,回身一望已经丢掉了所有筹码。

原则。

黔东南有人发现一种"膏药猴",出生之后就寄生在母猴身上死死抱住不松手,它们不光无法独立生存,也会损害宿主的健康,甚至最后同归于尽。

膏药猴固然可悲,但深陷现代分工中的我们好像也是如此:找个宿主寄生,扣掉脑子,吃喝拉撒,忘记死亡。

《血色浪漫》不知道还有多少人知道,我很喜欢主角吊儿郎当的样子,二代不在军队继承遗产反而去摆摊儿、开饭馆、经商,每件事都能做好但每件事都留不住他。

我也很羡慕一些手艺人,在自己的世界里一搓就是一辈子,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现代经济鼓励精细化分工,但很多人理解为鼓励成为螺丝钉、必须把自己异化为螺丝钉。

这是自我选择。

人生确实是旷野,没有方向,没有极限,但也没有保护,没有依赖。

想好自己是谁、从哪来、到哪去。


"如果我们生活中唯一的成功是通过买卖股票来发财,那就是失败的生活。"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