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和写作工具

年后几个月陆陆续续写了一些东西,也重新整理了自己的信息源,过程中使用的工具逐渐趋于统一,稳定性和扩展性都有一定的保证。在这里记录和分享一下。

挺久之前我写过一篇一次失败的信息茧房逃脱实践,当时是想用RSS(突破单一平台进行自主订阅)的方式管理自己所有的信息源,但最后失败了,主要原因是微信作为现在最重要的信息源之一却十分封闭,RSS解决不了阅读公众号文章的硬需求。

但探索的过程总是有益的,今天RSS已经成为我重要的信息源管理工具之一。

在开始之前,我再次说明一下我的基本情况和需求解决的出发点,方便大家做比较:

  1. 核心出发点是通过工具管理自己的信息输入,不想消费算法推荐内容。

  2. 大部分时间使用浏览器工作,主要设备是PC,不是手机。

  3. 我的阅读需求比较重。每天花在阅读上的时间有3-4小时,大约2个小时以上是各种新闻和时效性比较强的文章,比如科技报道和投资研报。信息源非常多且分散在不同的平台,管理起来比较困难困难。

  4. 由于信息源太多,对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比较高,不太能接受工具卡顿、宕机。写作方面更是如此。

  5. 免费yyds。

  6. 比较重视内容消费时的连续性体验,尽量少跳转切换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阅读和写作两部分内容。

阅读管理器

方案:使用Google书签做管理+分平台消费不同类型的内容,大概如下。

  1. 飞书文档:主要是看【AGI之路】,无可替代;

  2. follow:扩展性一流,稳定性较差,部分内容缺失稳定的供给,比如一些新闻源在公众号日更,但rss不稳定。总的来说用follow管理简短新闻和社交媒体消息体验很好,其他的暂时不做推荐。

  3. wewe rss:开源项目本地部署,稳定性较差,专门用来阅读公众号长文章。目前无可替代。

  4. inoreader:也是rss平台,三端同步体验很好,我用来订阅一些个人blog网站。其实可以和并到follow,嫌麻烦没做。还一个原因是这些个人blog更新比较少,内容驳杂也不好分类(比如一个人会同时写投资、技术、育儿、旅行),信息密度也参差不齐,没有必要投入太多时间。大多数时间我也只是扫一眼,看看有感兴趣的就读一读,类似开彩票。不过有一点,inoreader上会推荐很多海外的信息源,而且付费还有ai功能,这些都很棒。推荐。

  5. 苹果播客:我原来是用小宇宙的,但小宇宙没有网页版。

  6. 长桥和东方财富:看一些金融数据使用。

  7. 其他的视频网站等:当作搜索工具使用。

这样一套工具下来,我最起码实现了在一个设备一个位置就能触达所有的内容源,满足了最基本的效率要求。但它也有一些要妥协的部分:

  1. 没有实现真正的一个工具管理所有信息源,还是需要跳转。

  2. 不能按照内容类型分类,比如电影、音乐、经济、教育等等,最好是按照消费频率,比如长文章放到一堆、短新闻放到一堆、低信息密度的放一堆。

  3. 如果未来你想接AI自动整理信息,需要二次调整。

可能有朋友问为什么不能集中管理呢?站在我自己的角度大概理由如下

  1. 当前缺少一个工具能够汇总所有类型的信息源。我使用过的免费工具里,功能最丰富的就是Follow之类了,但即便是它们也解决不了微信公众号这样的封闭订阅问题,所以分工具管理是免不了的事情。当然,如果你对微信的依赖度不高,完全可以尝试使用Follow管理你的信息源。

  2. 突破平台集中管理的成本太高。信息形式包含消息、图文、视频、播客等,现在每个类型都有强势的平台,每一个平台的内容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标签,比如电影、经济、情感、读书······几百个也不为过。如果想按照内容类型来消费,且不提标签管理的难度,光是消费内容时的跨链接跳转就让人头疼,体验不太好。

  3. 每个工具有自己的优势,跨平台可以保证稳定的服务和流畅的阅读体验。我会使用follow来管理各种新闻,它的rss订阅兼容性最好,可以用来阅读各种简短的新闻和社交平台消息。但视频和播客的体验就没那么好了,还是得二次跳转。

  4. 服务稳定性和扩展性问题。对于视频和博客,我的订阅内容极多但消费量很少,统一管理的迁移成本很高,一旦集中管理平台挂了,二次管理的成本是天量的。而且这类平台我往往想看一些推荐过来的新内容,集中管理的话我看不到平台推荐。

如果你也想重新整理自己的信息源,我建议考虑这几个方面

  1. 设备类型。如果是移动端就别考虑跨设备了,内容格式的兼容都很差。

  2. 信息源数量。如果集中消费微博、知乎、公众号、夸克等个别平台信息,那就没有必要建设工具了。

  3. 对推荐信息的容忍度。现在公众号也开始大力搞推荐了,如果你不太介意,也没必要建设额外的工具。

  4. 付费:如果不介意付费,我建议直接上付费版本的inoreader、Feedly。

  5. 稳定性和安全性:比如wewe rss,有一定的隐私问题也经常崩,用之前要好好考虑,用的时候也要做数据备份。

  6. 动手能力和探索兴趣。折腾是难免的,需要一点耐心。

写作工具

还是先介绍一下我的情况:

  1. 安全第一,要求文档必须本地+云两边存储;

  2. 文字编辑是核心,音图视频图表公式方面没什么硬需求;

  3. 有分类管理的强需求;

我用过的写作工具不少,现在工具搭配是苹果备忘录+obsidian。备忘录用于记录一闪而过的念头,obsidian用于梳理、写作、管理。

obsidian在B站上很火,但过于硬核的功能有点令人望而却步。于我而言,它的好处在于有较为简单的markdown编辑功能、便捷的文件夹多级分层、强大的标签(但我很少用)、良好的本地存储+云端同步(我的云是iCloud)。

如果你的需求和我类似,那不妨使用一下obsidian。它的扩展功能虽然很多,但你不探索也看不见,不会有使用压力。

我也用过印象笔记(广告太多且付费)、Notion(编辑无敌但无本地存储)、OneNote(同步功能不行)、语雀/飞书(类似Notion核心功能是共创)、GoodNotes/Notability(主要用作手写本)······

写作的工具需求过于发散,可能借鉴意义不大,姑且看之吧。


最后聊几句别的。

我重新写公众号的原因和给大家介绍输入/输出工具的原因是一样的,AI时代已经来临了,普通人如果想参与AI时代,无论是取得影响力还是保持学习,都要控制好自己的输入和输出。

输入方面,尽量去消费长文本,其次是长视频、长播客,尽量减少短视频的摄入。碎片化的信息会对大脑的一些结构比如前额叶造成系统损伤,人会逐渐丧失深度思考、情绪调节、规划决策等方面的能力。

输出方面,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输出,类似于费曼学习法。如果想跟上新时代的节奏,持续性的输出会是很大的帮助。

感谢看到这里,共勉。

作者:未来的哇咔咔
发布: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