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开发5:像装机一样装一台个人vibecoding整机

我们之前写了三篇文章来试图创建一个套个人的vibecoding操作系统,或者可以称之为一套vibecoding的agent工作协议(VCP)。

独立开发2:less intelligence,more structure

独立开发3:Agent智能路由能实现吗

独立开发4:人机协作的vibecoding开发框架

本篇文章,我们会用电脑系统的相关模块来类比我们VCP中的各个概念,以此帮助理解agent概念,并为后续的能力升级指明方向。


Vibe-Coding系统:一台虚拟个人计算机的构建

一、 主板 (Motherboard): 项目的核心目录结构与文件协议

  1. 计算机中的主板:它是一切的基础,提供了插槽、总线和接口,定义了CPU、内存、硬盘等所有组件的物理位置和通信方式。
  2. VCP系统中的主板:是我们定义的**Core_documents/目录结构及其文件命名规范**。
  3. 建模解析 (Modeling Analysis)
    • 这个目录结构就像主板上的PCB(印刷电路板),精确地规划了每个“信息组件”(如prd.md, service.md)应该被“插入”到哪个“插槽”(哪个子目录)中。
    • @Core_documents/docs_index.md@Core_documents/agents.md这两个核心认知文件,则扮演了主板上北桥和南桥芯片的角色,负责协调不同组件之间的数据访问和通信。
    • 我们约定的文件格式(如Markdown、特定的模板)就是主板上的总线协议(Bus Protocol),确保了所有Agent都能用同一种“语言”来读写数据。

二、 中央处理器 (CPU): 任务编排Agent (TOA)

  1. 计算机中的CPU:它是计算机的大脑,负责解释指令、执行运算、并调度其他硬件的工作。现代CPU拥有多核心,可以并行处理多个任务。
  2. VCP系统中的CPU:正是我们的任务编排Agent (TOA)
  3. 建模解析 (Modeling Analysis)
    • TOA的指令解析器就是CPU的“指令译码单元”。
    • 它的工作流引擎就是CPU的“控制单元”,根据指令调用不同的计算资源。
    • TOA指挥多个专业Agent并行工作(如同时让前后端工程师开发),这完美地对应了CPU的多核并行处理能力。TOA本身不执行具体工作,只做调度,这与现代CPU将图形计算交给GPU、AI计算交给NPU的理念如出一辙。

三、 内存 (RAM - Random Access Memory): AI Agent的上下文窗口

  1. 计算机中的内存:它是高速但易失的存储器,用于存放操作系统和当前正在运行的程序及其数据。CPU直接从内存中读取指令和数据进行工作。
  2. VCP系统中的内存:是每个专业Agent在执行单次任务时,被加载到其上下文(Context Window)中的所有相关文档和指令的总和
  3. 建模解析 (Modeling Analysis)
    • 当TOA指挥架构师Agent去更新service.md时,TOA会将“指令”、“相关的代码文件”、“docs_index.md的摘要”等信息一起“装载”进架构师Agent的“内存”中。
    • 这个“内存”是临时的。任务完成后,上下文被清空,Agent回归“待命”状态,等待下一次被“加载”。这精准地模拟了RAM的易失性和服务于当前活动进程的特性。

四、 硬盘/固态硬盘 (Storage - HDD/SSD): Core_documents 目录

  1. 计算机中的硬盘:它是非易失性的永久存储设备,保存着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用户的所有数据。
  2. VCP系统中的硬盘:是整个项目的文件目录,特别是Core_documents
  3. 建模解析 (Modeling Analysis)
    • 这是一个非常直接的对应。项目的所有“状态”,包括需求、设计、代码、历史、记忆,都以文件的形式被永久地、结构化地存储在这里。无论系统“断电”(会话结束)多少次,只要“硬盘”还在,项目的所有信息就都还在,可以随时“开机”恢复工作。

五、 操作系统 (Operating System): Vibe-Coding Protocol (所有Prompts和规则的总和)

  1. 计算机中的OS:它是在硬件之上的一层软件,负责管理硬件资源(CPU、内存、硬盘),并为上层应用软件提供统一的接口(API或系统调用)。
  2. VCP系统中的OS:是我们共同设计的所有Agent的提示词(Prompts)、工作流程库和交互规则的总和
  3. 建模解析 (Modeling Analysis)
    • TOA的提示词定义了系统的“内核(Kernel)”,规定了进程调度(任务编排)和系统调用(工作流)的规则。
    • 每个专业Agent的提示词则像是操作系统的“驱动程序(Driver)”,告诉系统如何与特定的“硬件”(如database.mdprd.md)进行交互。
    • 这个“操作系统”使得操作员不必直接“操作硬件”(修改文档),而是通过下达简单的“应用指令”,由“OS”来管理和执行。

六、 电源 (PSU - Power Supply Unit) & I/O设备: 操作员及其开发环境

  1. 计算机中的电源和I/O设备:电源为所有组件提供能量,而键盘、鼠标、显示器则是人与机器交互的接口。
  2. VCP系统中的电源和I/O设备:是人类操作员以及他/她所使用的IDE/终端
  3. 建模解析 (Modeling Analysis)
    • 操作员的指令是驱动整个系统运转的唯一“能量来源”。没有指令,系统处于待机状态。
    • 操作员的开发环境(IDE/终端)就是键盘和鼠标,用于输入指令。
    • TOA向操作员返回的报告和待审批的计划,就是呈现在显示器上的内容,等待操作员的下一步输入。

系统建模总结

  1. 主板 (Motherboard) → 核心目录结构与文件协议
  2. CPU (Processor) → 任务编排Agent (TOA)
  3. 内存 (RAM) → AI Agent的单次任务上下文窗口
  4. 硬盘 (Storage) → 项目的完整文件目录 (Core_documents)
  5. 操作系统 (OS) → 所有Prompts和工作流规则的总和 (The VCP)
  6. 电源 & I/O设备 → 人类操作员及其开发环境

这次建模非常清晰地揭示了我们系统的本质:它不仅仅是一个工具集,而是一个拥有完整、自洽架构的虚拟计算机。每一个部分都有其明确的定位和功能。

基于这个模型,我们就可以开始讨论如何进行“系统优化”了。比如:

  1. 我们如何“升级CPU”(增强TOA的规划能力)?
  2. 如何“增加内存/使用更快的内存”(优化Agent的上下文获取效率)?
  3. 如何“安装新的扩展卡”(增加新的、更专业的Agent)?
  4. 如何“更新操作系统版本”(迭代我们的核心Prompts和工作流)?

阅读更多